近日,海原縣西安鎮白吉村村頭的綠色農產品加工廠內,自動化生產線正將蕎麥加工成各類產品,包裝箱上“花香白吉”的商標格外醒目。這個曾因干旱貧瘠聞名的貧困村,如今依托“黨支部+強村共富公司+農戶”模式,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的新路子。
近年來,海原縣通過創新模式、盤活資源、強化管理等措施,推動村集體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。2018年以來,全縣累計投入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1.68億元,覆蓋142個村。去年,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606.66萬元,同比增長22.46%,累計收入突破2億元。
海原縣采取“龍頭企業帶動+光伏扶貧托底+扶持項目拉動”等模式,形成投資入股、自主經營、資產租賃三大經營方式。目前,全縣收入超50萬元的村達19個,最高突破100萬元。同時,該縣創新建立“1+N”項目庫管理制度,出臺多項規范性文件,追回債務資金798.2萬元,并完成147個行政村“政經分離”,38萬余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得到確認。
在海原縣李俊鄉,團結村的“俊澤源”生態油坊正在加緊生產。“我們立足胡麻油種植和傳統加工,創新產銷模式,建立聯農帶農機制,推動‘種產銷’融合發展。”團結村黨支部書記楊利說。
李俊鄉團結村的“俊澤源”生態油坊利用閑置校舍建成,累計銷售額達39.7萬元;關橋鄉賀堡村改造舊校舍發展香醋產業;李旺鎮李果園村種植紅蔥;羅山村建設小番茄分揀線;甘城村拓寬紅梅杏銷路;關莊鄉窯兒村創新開發空氣能防凍液項目……海原縣各村因地制宜,探索出一條條特色產業發展之路。(全媒體記者 范本哲 劉立濤 馬彥軍)